
新能源冷却液作为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核心介质,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与效率。然而,在长期循环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冷却液的各项性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电池系统产生潜在影响。
从物理性质来看,长期使用后新能源冷却液的粘度会出现明显波动。新冷却液的粘度经过精确调配,能在不同温度下保持稳定的流动性,确保在循环系统中高效传递热量。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冷却液中的高分子成分可能发生降解或聚合,导致粘度上升或下降。当粘度升高时,冷却液的流动性变差,循环阻力增大,散热效率会显著降低,无法及时将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而粘度降低则可能导致其在管路中的密封性能下降,增加泄漏风险。
沸点和冰点是新能源冷却液的关键指标,长期使用后这两项指标也会发生改变。新冷却液的沸点通常在 108℃以上,冰点则低于 - 40℃,以适应不同工况的温度需求。但在循环过程中,冷却液会不断吸收水分,尤其是在系统存在微小泄漏或密封不严的情况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加。水分的混入会使冷却液的沸点降低,在高温工况下容易发生沸腾,产生气泡,影响散热效果;同时,冰点会上升,在寒冷地区使用时可能出现结冰现象,冻裂管路或损坏电池部件。
化学性质的变化是长期使用后新能源冷却液性能退化的另一重要表现。冷却液中含有多种添加剂,如防腐剂、抗氧剂、pH 值调节剂等,这些添加剂在长期使用中会逐渐消耗。防腐剂的减少会导致冷却液对金属管路的保护能力下降,使管路容易发生腐蚀;抗氧剂的损耗则会加速冷却液的氧化变质,产生酸性物质,导致 pH 值下降。当 pH 值低于规定范围(通常为 7.5-10.5)时,冷却液的酸性增强,会对铝、铜等金属材质的管路和部件产生腐蚀作用,生成的腐蚀产物可能堵塞过滤器和管路,进一步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绝缘性能的下降是新能源冷却液长期使用后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多为高压系统,冷却液需要具备良好的绝缘性能,其导电率通常要求低于 10μS/cm。但在长期循环过程中,冷却液会接触到金属腐蚀产物、灰尘等杂质,这些杂质会增加冷却液的导电率。当导电率超标时,冷却液可能成为导电介质,引发电池系统的漏电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短路,威胁车辆的安全运行。
此外,长期使用后的新能源冷却液还可能出现浑浊、变色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冷却液中的添加剂分解、胶体颗粒沉淀以及混入的杂质所致。浑浊的冷却液会降低其热传导效率,同时可能堵塞散热管路中的细小通道,影响整个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性能。而且,冷却液中的某些成分在高温下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物质,这些物质附着在电池散热片表面,形成污垢,进一步阻碍热量传递,导致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综上所述,长期使用后新能源冷却液的性能会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绝缘性能等多个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电池热管理系统。为了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稳定运行,定期对冷却液的性能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更换冷却液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