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汽车保养中,“防冻液” 和 “冷却液” 常被混为一谈,有人认为冬季用防冻液、夏季用水即可,这种误区可能给发动机带来致命损伤。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夏季是否需要更换也藏着不少学问。搞懂这些知识,才能让发动机始终 “冷静” 运行。
防冻液≠冷却液,概念先理清
从本质来说,冷却液是一个统称,指所有能为发动机降温的液体,而防冻液是冷却液的 “进阶版”。普通冷却液可能只是水或基础水溶液,而防冻液必须添加乙二醇、丙二醇等成分,同时具备防冻、防沸、防腐三大核心功能。
防冻能力:这是防冻液的标志性特征,通过降低冰点保护发动机。优质防冻液能在 - 40℃至 - 60℃不结冰,而普通水在 0℃就会冻结膨胀,可能撑裂水箱和缸体。
防沸性能:水的沸点是 100℃,添加添加剂的防冻液沸点可提升至 108℃以上,避免夏季发动机过热沸腾。
防腐作用:防冻液含硅酸盐、钼酸盐等缓蚀剂,能防止金属部件生锈和水垢生成,普通水则会加速水箱、水泵的腐蚀。
简单说,防冻液是 “四季通用型冷却液”,而单纯的冷却液(如水)只适合临时应急,不能长期使用。
夏季不换防冻液?这些危害要警惕
很多车主认为 “防冻液只在冬天有用,夏天不用管”,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夏季气温高,发动机散热压力更大,防冻液的作用反而更关键:
防沸护系统:夏季路面温度常达 60℃以上,发动机舱内温度更高,若防冻液沸点不足,容易出现 “开锅”,导致发动机拉缸、爆缸。数据显示,夏季因冷却液沸腾引发的故障占发动机总故障的 35%。
防腐防水垢:雨水、自来水等临时添加的水含有矿物质,长期使用会形成水垢堵塞水道,降低散热效率。而防冻液能抑制水垢生成,保护水箱和水泵叶轮。
维持浓度平衡:防冻液在使用中会因蒸发流失,若只加水补充,会稀释有效成分,降低防冻和防腐能力。夏季更需定期检查浓度,不足时及时添加同型号防冻液。
夏季换防冻液?看状态而非季节
是否更换防冻液不取决于季节,而看这两个指标:
使用周期:普通防冻液建议 2 年或 4 万公里更换一次,长效防冻液可延长至 5 年或 10 万公里。超过期限后,添加剂失效,防腐防沸能力下降,需及时更换。
状态检测:观察防冻液颜色,若从清澈变为浑浊、出现沉淀,或冰点升高(可用冰点仪检测),即使未到期限也需更换。夏季高温更易加速防冻液氧化变质,建议每次保养时检查。
更换时需注意:不同品牌、型号的防冻液不能混用,以免化学成分冲突产生沉淀;更换前要彻底清洗冷却系统,避免残留旧液影响新液性能;添加后要排净系统内的空气,防止气阻导致散热不良。
夏季防冻液使用小贴士
每周检查液位:防冻液储液罐上有 “MIN” 和 “MAX” 刻度,液位低于 MIN 时需添加,注意只能加同型号防冻液,不能加水。
避免混用应急:若途中防冻液不足,可临时加蒸馏水应急,但事后需尽快更换新液,不能长期使用。
选择正规产品:劣质防冻液不仅性能差,还会腐蚀发动机。认准有冰点、沸点检测报告的大品牌,切勿贪便宜购买散装产品。
防冻液和冷却液的区别,本质是 “专业防护” 与 “临时降温” 的差异。夏季发动机更需要优质防冻液的全面保护,定期检查、及时更换,才能让爱车安然度过高温考验。记住:发动机的 “冷静”,从正确认识防冻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