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ctivities
新闻活动
了解车瑞及行业资讯
传统燃油车冷却液选择的常见误区
时间: 2025-07-22 阅读量:83 作者:
分享:

在传统燃油车的日常养护中,冷却液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正常运转与使用寿命。然而,不少车主在挑选冷却液时存在诸多误区,这些错误认知可能导致发动机故障,增加维修成本。


误区一:仅凭颜色判断冷却液适用性

市场上的冷却液呈现红、绿、蓝等多种颜色,这让很多车主认为颜色是区分冷却液类型的唯一标准,甚至觉得同颜色即可混用。实际上,颜色只是厂家添加的着色剂,用于区分产品或警示泄漏,与冷却液的成分、性能并无直接关联。例如,红色冷却液可能是乙二醇型,也可能是丙二醇型,二者的化学特性不同,混用可能引发化学反应,导致冷却液失效、腐蚀水箱和发动机水道。正确做法是:查看车辆手册标注的冷却液类型(如乙二醇基、有机酸型等),选择与原厂规格一致的产品,而非仅凭颜色判断。



误区二:盲目追求低冰点,忽视沸点性能

北方车主常过度关注冷却液的冰点,认为冰点越低越好,却忽略了沸点的重要性。事实上,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工作温度较高,冷却液需具备足够高的沸点(通常应高于 108℃),才能防止在高温下沸腾产生气泡,避免散热效率下降。若沸点不足,发动机易出现 “开锅” 现象,导致缸体变形、活塞卡死等严重故障。正确做法是:根据车辆使用地区的最低气温选择合适冰点(如北方选 - 35℃以下,南方选 - 25℃左右即可),同时确保沸点符合原厂标准,兼顾防冻与防沸性能。


误区三:认为冷却液可以长期不更换

部分车主觉得冷却液 “只要没少就不用换”,这种想法会对发动机造成潜在伤害。冷却液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防锈剂)会随时间逐渐消耗,使用 2-3 年后,其防腐、防锈能力大幅下降,可能导致水箱、水泵、水管等部件被腐蚀,出现漏水、堵塞等问题。尤其是传统燃油车的铸铁缸体和铝制水箱,对冷却液的防腐性能更为敏感。正确做法是:按照车辆手册规定的周期(一般为 2 年或 4 万公里)更换冷却液,避免超期使用。


误区四:混用不同品牌或类型的冷却液

有些车主在冷却液不足时,随意添加不同品牌或类型的产品,认为 “都是冷却液,能补充就行”。然而,不同厂家的冷却液配方差异较大,添加剂成分可能冲突。例如,传统的无机型冷却液(含硅酸盐)与有机酸型冷却液混用,会产生沉淀,堵塞冷却系统,影响散热。即便是同类型冷却液,不同品牌的添加剂比例也可能不同,混用存在风险。正确做法是:补充冷却液时选择与原车相同品牌、型号的产品;若需更换其他品牌,应彻底放净旧液,并用清水冲洗冷却系统后再添加新液。



误区五:用自来水或纯净水替代冷却液

部分车主图方便,在冷却液不足时直接添加自来水或纯净水,认为二者能起到 “降温” 作用。但自来水含有钙、镁等矿物质,长期使用会形成水垢,附着在水箱、发动机水道内壁,降低散热效率,甚至堵塞细小管路。此外,自来水不含防腐成分,会加速金属部件的锈蚀。正确做法是:冷却液不足时,添加同规格的冷却液或专用冷却液补充液;紧急情况下可暂用蒸馏水应急,但事后需及时更换为标准冷却液。


误区六:忽视冷却液的浓度比例

有些车主购买浓缩型冷却液后,未按比例兑水直接使用,或兑水过多导致浓度不足。浓缩液浓度过高会增加冷却液的粘度,降低散热效果,还可能加剧对橡胶部件的腐蚀;浓度过低则会导致冰点上升、沸点下降,无法满足极端温度环境的使用需求。正确做法是: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的比例兑水(通常为 1:1 或 3:2),确保冷却液浓度在 40%-60% 之间,兼顾防冻、防沸与散热性能。


认清这些常见误区,选择与使用冷却液时遵循车辆手册与科学规范,才能让传统燃油车的冷却系统保持良好状态,为发动机提供可靠保护,避免因冷却液选择不当引发的故障。


首页 免费通话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