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环保政策日益趋紧的当下,柴油车尾气排放问题备受关注。车用尿素作为减少柴油车尾气中氮氧化物排放的关键产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尾气净化效果和环保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加大对车用尿素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抽检产品质量。在此形势下,车用尿素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确保产品质量过硬,以通过抽检并在市场中稳健发展。
政策背景与监管趋势
从国家层面来看,为了践行 “双碳” 目标,推动绿色交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对柴油车尾气排放标准不断加严。例如,国六排放标准在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上比以往标准更为严格,这就对车用尿素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车用尿素溶液,必须严格按照 GB29518 - 2013 国家标准,由 32.5% 的尿素和 67.5% 的高纯度去离子水组成。监管部门不仅在生产环节加强管控,还通过车辆加装的远程监控终端,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实时监控。若因使用不合格车用尿素液导致排放超标,用户将面临处罚。这一系列举措促使市场监管部门将车用尿素产品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抽检频率和力度持续增加。
企业应对策略
严格把控原材料采购
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车用尿素产品质量的基础。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原材料供应商筛选机制,优先选择具备良好信誉、稳定生产能力和高质量产品的供应商。以尿素原料为例,要确保其纯度符合国家标准,坚决杜绝使用农用尿素等不合格原料。在采购高纯度去离子水时,要对水质进行严格检测,保证水中杂质、离子含量等指标达标。同时,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明确双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对原材料质量不稳定或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及时采取更换等措施。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
先进、稳定的生产工艺流程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关键。企业要加大对生产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改造,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设备,并配备数字化控制系统。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传感器对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精准调节,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例如,新蓝 “数字工厂” 采用 “数字品控” 技术,在生产环节通过数字化系统精确控制自动化生产设备,对尿素液的纯度、浓度等关键指标进行精准把控,极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可靠性。企业还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保证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
强化质量检测体系
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建立内部质量检测实验室,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人员,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全方位检测。在检测项目上,要涵盖车用尿素溶液的酸碱度、杂质含量、溶液折光率、化学稳定性等各项关键指标。对每一批次产品,都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严格的出厂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流入市场。例如,弘康环保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检测和出厂检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标准执行。同时,企业还可定期将产品送往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以验证内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产品质量持续符合标准要求。
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工作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态度,积极主动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工作。在抽检过程中,如实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资料,安排专人协助监管人员进行样品抽取、现场检查等工作。若产品在抽检中出现不合格情况,企业应虚心接受,认真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例如,当美丰加蓝品牌产品被市场监督部门查处有假冒产品时,企业积极与执法部门沟通协调,协助执法部门打击制假行为。企业应从自身产品质量管控上查找问题,对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和改进,向监管部门提交整改报告,并申请复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人员培训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对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和岗位在产品质量管控中的职责和权限,将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位员工。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定期组织开展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让员工深刻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生产操作方法和质量检测技能。例如,无棣县市场监管局在监管过程中,不仅检查企业产品质量,还对企业人员进行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要求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和强化内部管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质量标准和监管要求。
在市场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车用尿素企业只有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检测、配合监管以及内部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应对策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柴油车尾气减排和环保事业做出积极贡献。